|
|
|
|
|
|
|
韜奮 |
|
|
1895.11.5-1944.7.24 |
姓鄒名恩潤, |
幼名萌書, |
韜奮是其筆名。 |
祖籍江西余江縣沙塘鄒家村。 |
韜奮是偉大的愛國者、卓越的文化戰士, |
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新聞記者、政論家和出版家, |
他尋找真理, |
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民主政治奮斗一生。 |
|
韜奮生平 |
|
 |
1895年11月5日 |
生于福建永安 |
1921年 |
上海約翰大學畢業 |
1922年 |
任中華職業教育社編輯股主任,主編《教育與職業月刊》 |
1926年10月 |
任《生活》周刊主編,從此畢業從事新聞出版工作 |
1932年 |
創辦生活書店,倡導為讀者服務,出版大批進步書刊 |
1933年7月 |
被迫出國流亡,后赴蘇聯、美國考察 |
1935年 |
回國并在上海創辦《大眾生活》周刊 |
1936年 |
在香港創辦《生活日報》及《生活日報星期增刊》 |
1936年11月22日 |
與沈鈞儒等6位上海文化界救國會負責人被國民黨政府逮捕,時稱“七君子事件” |
1937年8月 |
在上海創辦《抗戰》3日刊 |
1938年 |
以救國會成員的身份,被聘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,并任《全民抗戰》雜志主編 |
1941年3月 |
被迫走香港,5月在香港復刊《大眾生活》周刊 |
1944年7月24日 |
在上海病逝 |
|
|
 |
|
|
鄒韜奮(1895.11.5-1944.7.24),漢族,出生在福建永安,祖籍江西余江。中國卓越的新聞記者政論家、出版家,原名鄒恩潤,乳名蔭書,曾用名李晉卿?!绊w奮”是他的筆名。他曾對好友說:“韜是韜光養晦的韜,奮是奮斗的奮。一面要韜光養晦,一面要奮斗?!彼赃x用這個筆名,意在自勉延志。同母兄弟姐妹六人,三男三女,他居長。
韜奮先后就讀于福州工業大學、上海南洋公學附屬小學、南洋公學中院,1919年由南洋公學上院機電工程科轉入上海圣約翰大學文科三年級。兩年后以優異成績從該校畢業,獲學士學位。在學校期間刻苦學習,各門功課成績優異。他從小關心國家大事,課余閱讀大量中外文書報刊,尤其醉心于梁啟超主編的《新民叢報》和上?!稌r報》上黃遠庸(遠生)的“北京通訊”。在小學的最后一年就在心里決定“自己宜做一個新聞記者”。在學校讀書時,就利用自己中英文方面的優勢,從事翻譯和撰述,并且向《學生》和《約翰聲》等雜志投稿。
1922年,韜奮通過自薦方式進入黃炎培先生主持的中華職業教育社,擔任編輯股主任,主持《教育與職業》月刊,編譯“職業教育叢刊”。這就是他說的“出了校門就踏上了編輯之路”。1926年接替王志莘擔任《生活》周刊主編。接辦之后,即“變換內容,注重短小精悍的評論和‘有趣味、有價值’的材料,并在信箱一欄討論讀者所提出的種種問題。對于編制方式的新穎和相片插圖的動目,也很注意”。1931年“九?一八”事變后,韜奮更是注意與時俱進,積極鼓吹抗日救亡,使《生活》周刊轉變為時勢新聞性的刊物,從而成為廣大讀者的良師益友。在刊物編輯方面,韜奮堅持“以讀者的利益為中心”,注重創造精神,嚴格取稿標準和編校質量。因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,銷數從最初的2000多份發展到最高達15.5萬份。
1932年7月,韜奮在胡愈之等同志的支持下,在《生活》周刊社附屬的“書報代辦部”的基礎上,成立了合作社性質的生活書店,并脫離中華職教社而獨立。生活書店以促進進步文化事業、服務社會為宗旨,團結了大批革命的進步的作者,事業得到迅速發展。短短幾年間,全國各地分支店達到56家。除了《生活》周刊外,先后出版了《新生》、《永生》、《國民》以及《文學》、《譯文》、《世界知識》、《讀書與出版》等刊物20多種,各種圖書近千種,積極宣傳團結抗日,滿足人民精神食糧的需要。
1933年,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總干事楊杏佛被暗殺,身為執行委員的韜奮也被列入黑名單。在7月8日成立生活書店之后,7月14日,韜奮被迫出國開始第一次流亡。在兩年多時間里,他先后考察了歐洲各國、社會主義的蘇聯和美國,著有考察紀實著作《萍蹤寄語》三集和《萍蹤憶語》(1937年追記)及大量讀書筆記。在倫敦大英博物館,韜奮閱讀了大量的馬列主義著作,表示了對馬克思和列寧“心向往之”的強烈感情,加之對蘇聯社會主義現實的考察,使他的思想發生了重大的變化。
1935年6月,“新生事件”發生,主編杜重遠被無理判處入獄。8月,韜奮在美國得知這個消息,提早回國。一下輪船,即趕往監獄探望杜重遠先生。不久,即創辦《大眾生活》周刊?!耙欢?九”學生運動爆發,刊物給予了充分的反映和引導,對學生運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?!洞蟊娚睢分芸瘎撛炝税l行20萬份的紀錄。
1936年2月,《大眾生活》被查封。3月,韜奮被迫流亡香港,在艱難的條件下,于6月7日創辦了《生活日報》,實現了他多年來想辦一張“真正人民的報紙”的愿望。1936年5月31日,沈鈞儒、鄒韜奮等響應中國共產黨“停止內戰,一致抗戰”的主張,在上海成立了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,并發表宣言。堅持不抵抗政策的國民黨政府于11月23日凌晨,將韜奮和救國會的其他6位負責人沈鈞儒、李公樸、沙千里、章乃器、王造時與史良逮捕并以莫須有的罪名判處入獄。與此同時,全國人民紛起開展營救運動。宋慶齡、胡愈之等發起“救國入獄運 動”,宣傳“愛國無罪”,韜奮等7人終于在“七七事變”后獲釋。
1937年7月7日,盧溝橋事變標志著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。韜奮出獄后,即全力投入抗日救國運動?!鞍?一三”淞滬抗戰爆發,韜奮僅用5天時間即創辦了《抗戰》三日刊。次年7月,與柳湜主編的《全民》周刊合并。他還領導生活書店員工,按照中國共產黨的抗戰總方針,積極開展出版工作,出版了大量宣傳抗戰的書刊。與此同時,韜奮還以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的身份積極投身實際斗爭。在1938年7月6日國民參政會第一次大會上,韜奮提出了幾個議案,強烈要求保障言論自由,組織民眾運動。
抗日初期生活書店的大發展,使消極抗日,積極反共的國民黨政府十分恐懼,逐漸加劇了迫害的步伐。禁書、封店、捕人,愈演愈烈,并且派人對韜奮威逼利誘,企圖迫使生活書店與正中書局等合并。為抗議國民黨政府查封生活書店分店,韜奮曾“呈文”蔣介石以示抗議。同時,編印了《生活書店橫被摧殘經過》的材料,廣為散發。至1941年,生活書店56個分支店便被摧殘殆盡,僅剩下重慶分店一處。皖南事變后,國民黨政府的迫害進一步加劇。韜奮被迫于2月24日夜秘密離開重慶,取道桂林赴香港。在香港,韜奮復刊了《大眾生活》,并且在《華商報》上發表長篇連載《抗戰以來》,用親身經歷揭露國民黨反共、反人民的倒行逆施,熱情贊揚革命青年的愛國熱情和獻身精神。
1941年12月8日,太平洋戰爭爆發。不久,香港即落入日寇之手。韜奮與茅盾等一大批在港進步文化人士,在華南東江游擊縱隊的幫助下,撤回內地。1942年1月,韜奮參觀東江白石龍游擊區,后一度化名李尚清隱居梅縣鄉間陳家。當年9月,化裝離開廣東經上海到達蘇中、蘇北解放區參觀訪問。他曾多次寫信給陳毅談此行的體會,表示在解放區才“看到了真正的民主政治”。他說:“此次在敵后視察研究,目擊人民的偉大斗爭,使我更看到新中國光明的未來?!背嗽僖淮伪硎鞠M尤胫袊伯a黨的愿望外,還向新華社記者披露了自己向往延安的心情。
在蘇北解放區,韜奮原本希望能去延安,更好地為黨和人民工作。但是,這時,隱藏在他身上的癌癥嚴重發作。1943年3月,他不得不秘密轉回上海治療。他先后用過4個假名,換過5家醫院。雖經黨組織設法全力搶救,但最終還是沒能挽救他的生命,于1944年7月24日不幸病逝,年僅49歲。在治療期間,只要病痛稍有緩解,他就在病床上支起寫作架奮筆疾書,撰寫《患難余生記》,可惜第三章尚未完成,便因病情轉劇而輟筆。
韜奮去世后,中共中央接受其遺囑中的申請,于1944年9月28日追認鄒韜奮為中共正式黨員,并在延安和重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活動。毛澤東、周恩來、陳毅、史良、葉劍英、沙千里、宋慶齡、陸定一、李鵬和江澤民等領導同志先后題詞。1990年和1995年,在韜奮誕生95周年和100周年時,北京和上海都舉行了盛大而隆重的紀念活動。
1985年10月,韜奮誕生90周年前夕,由胡愈之、葉圣陶、巴金、沈粹縝等倡議,經中央有關部門批準,于1987年成立了中國韜奮基金會,設立了全國性的韜奮出版獎和韜奮新聞獎,作為對新聞出版編輯從業人員的最高獎項;1995年由韜奮基金會韜奮著作編輯部編、上海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了14卷共800萬字的《韜奮全集》;在韜奮學習、戰斗生活的地方,建立了有關的紀念場所;與此同時,廣大新聞出版工作者和文化界人士學習和研究韜奮思想,繼承韜奮精神,召開研討會,并撰寫和出版了大批學習、研究韜奮生平和思想以及有關生活書店的文章和書籍。
|
|
|
|
|
|
|
韜奮 |
|
|
1895.11.5-1944.7.24 |
姓鄒名恩潤, |
幼名萌書, |
韜奮是其筆名。 |
祖籍江西余江縣沙塘鄒家村。 |
韜奮是偉大的愛國者、卓越的文化戰士, |
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新聞記者、政論家和出版家, |
他尋找真理, |
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民主政治奮斗一生。 |
|
韜奮生平 |
|
 |
1895年11月5日 |
生于福建永安 |
1921年 |
上海約翰大學畢業 |
1922年 |
任中華職業教育社編輯股主任,主編《教育與職業月刊》 |
1926年10月 |
任《生活》周刊主編,從此畢業從事新聞出版工作 |
1932年 |
創辦生活書店,倡導為讀者服務,出版大批進步書刊 |
1933年7月 |
被迫出國流亡,后赴蘇聯、美國考察 |
1935年 |
回國并在上海創辦《大眾生活》周刊 |
1936年 |
在香港創辦《生活日報》及《生活日報星期增刊》 |
1936年11月22日 |
與沈鈞儒等6位上海文化界救國會負責人被國民黨政府逮捕,時稱“七君子事件” |
1937年8月 |
在上海創辦《抗戰》3日刊 |
1938年 |
以救國會成員的身份,被聘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,并任《全民抗戰》雜志主編 |
1941年3月 |
被迫走香港,5月在香港復刊《大眾生活》周刊 |
1944年7月24日 |
在上海病逝 |
|
|
 |
|
|
鄒韜奮(1895.11.5-1944.7.24),漢族,出生在福建永安,祖籍江西余江。中國卓越的新聞記者政論家、出版家,原名鄒恩潤,乳名蔭書,曾用名李晉卿?!绊w奮”是他的筆名。他曾對好友說:“韜是韜光養晦的韜,奮是奮斗的奮。一面要韜光養晦,一面要奮斗?!彼赃x用這個筆名,意在自勉延志。同母兄弟姐妹六人,三男三女,他居長。
韜奮先后就讀于福州工業大學、上海南洋公學附屬小學、南洋公學中院,1919年由南洋公學上院機電工程科轉入上海圣約翰大學文科三年級。兩年后以優異成績從該校畢業,獲學士學位。在學校期間刻苦學習,各門功課成績優異。他從小關心國家大事,課余閱讀大量中外文書報刊,尤其醉心于梁啟超主編的《新民叢報》和上?!稌r報》上黃遠庸(遠生)的“北京通訊”。在小學的最后一年就在心里決定“自己宜做一個新聞記者”。在學校讀書時,就利用自己中英文方面的優勢,從事翻譯和撰述,并且向《學生》和《約翰聲》等雜志投稿。
1922年,韜奮通過自薦方式進入黃炎培先生主持的中華職業教育社,擔任編輯股主任,主持《教育與職業》月刊,編譯“職業教育叢刊”。這就是他說的“出了校門就踏上了編輯之路”。1926年接替王志莘擔任《生活》周刊主編。接辦之后,即“變換內容,注重短小精悍的評論和‘有趣味、有價值’的材料,并在信箱一欄討論讀者所提出的種種問題。對于編制方式的新穎和相片插圖的動目,也很注意”。1931年“九?一八”事變后,韜奮更是注意與時俱進,積極鼓吹抗日救亡,使《生活》周刊轉變為時勢新聞性的刊物,從而成為廣大讀者的良師益友。在刊物編輯方面,韜奮堅持“以讀者的利益為中心”,注重創造精神,嚴格取稿標準和編校質量。因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,銷數從最初的2000多份發展到最高達15.5萬份。
1932年7月,韜奮在胡愈之等同志的支持下,在《生活》周刊社附屬的“書報代辦部”的基礎上,成立了合作社性質的生活書店,并脫離中華職教社而獨立。生活書店以促進進步文化事業、服務社會為宗旨,團結了大批革命的進步的作者,事業得到迅速發展。短短幾年間,全國各地分支店達到56家。除了《生活》周刊外,先后出版了《新生》、《永生》、《國民》以及《文學》、《譯文》、《世界知識》、《讀書與出版》等刊物20多種,各種圖書近千種,積極宣傳團結抗日,滿足人民精神食糧的需要。
1933年,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總干事楊杏佛被暗殺,身為執行委員的韜奮也被列入黑名單。在7月8日成立生活書店之后,7月14日,韜奮被迫出國開始第一次流亡。在兩年多時間里,他先后考察了歐洲各國、社會主義的蘇聯和美國,著有考察紀實著作《萍蹤寄語》三集和《萍蹤憶語》(1937年追記)及大量讀書筆記。在倫敦大英博物館,韜奮閱讀了大量的馬列主義著作,表示了對馬克思和列寧“心向往之”的強烈感情,加之對蘇聯社會主義現實的考察,使他的思想發生了重大的變化。
1935年6月,“新生事件”發生,主編杜重遠被無理判處入獄。8月,韜奮在美國得知這個消息,提早回國。一下輪船,即趕往監獄探望杜重遠先生。不久,即創辦《大眾生活》周刊?!耙欢?九”學生運動爆發,刊物給予了充分的反映和引導,對學生運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?!洞蟊娚睢分芸瘎撛炝税l行20萬份的紀錄。
1936年2月,《大眾生活》被查封。3月,韜奮被迫流亡香港,在艱難的條件下,于6月7日創辦了《生活日報》,實現了他多年來想辦一張“真正人民的報紙”的愿望。1936年5月31日,沈鈞儒、鄒韜奮等響應中國共產黨“停止內戰,一致抗戰”的主張,在上海成立了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,并發表宣言。堅持不抵抗政策的國民黨政府于11月23日凌晨,將韜奮和救國會的其他6位負責人沈鈞儒、李公樸、沙千里、章乃器、王造時與史良逮捕并以莫須有的罪名判處入獄。與此同時,全國人民紛起開展營救運動。宋慶齡、胡愈之等發起“救國入獄運 動”,宣傳“愛國無罪”,韜奮等7人終于在“七七事變”后獲釋。
1937年7月7日,盧溝橋事變標志著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。韜奮出獄后,即全力投入抗日救國運動?!鞍?一三”淞滬抗戰爆發,韜奮僅用5天時間即創辦了《抗戰》三日刊。次年7月,與柳湜主編的《全民》周刊合并。他還領導生活書店員工,按照中國共產黨的抗戰總方針,積極開展出版工作,出版了大量宣傳抗戰的書刊。與此同時,韜奮還以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的身份積極投身實際斗爭。在1938年7月6日國民參政會第一次大會上,韜奮提出了幾個議案,強烈要求保障言論自由,組織民眾運動。
抗日初期生活書店的大發展,使消極抗日,積極反共的國民黨政府十分恐懼,逐漸加劇了迫害的步伐。禁書、封店、捕人,愈演愈烈,并且派人對韜奮威逼利誘,企圖迫使生活書店與正中書局等合并。為抗議國民黨政府查封生活書店分店,韜奮曾“呈文”蔣介石以示抗議。同時,編印了《生活書店橫被摧殘經過》的材料,廣為散發。至1941年,生活書店56個分支店便被摧殘殆盡,僅剩下重慶分店一處。皖南事變后,國民黨政府的迫害進一步加劇。韜奮被迫于2月24日夜秘密離開重慶,取道桂林赴香港。在香港,韜奮復刊了《大眾生活》,并且在《華商報》上發表長篇連載《抗戰以來》,用親身經歷揭露國民黨反共、反人民的倒行逆施,熱情贊揚革命青年的愛國熱情和獻身精神。
1941年12月8日,太平洋戰爭爆發。不久,香港即落入日寇之手。韜奮與茅盾等一大批在港進步文化人士,在華南東江游擊縱隊的幫助下,撤回內地。1942年1月,韜奮參觀東江白石龍游擊區,后一度化名李尚清隱居梅縣鄉間陳家。當年9月,化裝離開廣東經上海到達蘇中、蘇北解放區參觀訪問。他曾多次寫信給陳毅談此行的體會,表示在解放區才“看到了真正的民主政治”。他說:“此次在敵后視察研究,目擊人民的偉大斗爭,使我更看到新中國光明的未來?!背嗽僖淮伪硎鞠M尤胫袊伯a黨的愿望外,還向新華社記者披露了自己向往延安的心情。
在蘇北解放區,韜奮原本希望能去延安,更好地為黨和人民工作。但是,這時,隱藏在他身上的癌癥嚴重發作。1943年3月,他不得不秘密轉回上海治療。他先后用過4個假名,換過5家醫院。雖經黨組織設法全力搶救,但最終還是沒能挽救他的生命,于1944年7月24日不幸病逝,年僅49歲。在治療期間,只要病痛稍有緩解,他就在病床上支起寫作架奮筆疾書,撰寫《患難余生記》,可惜第三章尚未完成,便因病情轉劇而輟筆。
韜奮去世后,中共中央接受其遺囑中的申請,于1944年9月28日追認鄒韜奮為中共正式黨員,并在延安和重慶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活動。毛澤東、周恩來、陳毅、史良、葉劍英、沙千里、宋慶齡、陸定一、李鵬和江澤民等領導同志先后題詞。1990年和1995年,在韜奮誕生95周年和100周年時,北京和上海都舉行了盛大而隆重的紀念活動。
1985年10月,韜奮誕生90周年前夕,由胡愈之、葉圣陶、巴金、沈粹縝等倡議,經中央有關部門批準,于1987年成立了中國韜奮基金會,設立了全國性的韜奮出版獎和韜奮新聞獎,作為對新聞出版編輯從業人員的最高獎項;1995年由韜奮基金會韜奮著作編輯部編、上海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了14卷共800萬字的《韜奮全集》;在韜奮學習、戰斗生活的地方,建立了有關的紀念場所;與此同時,廣大新聞出版工作者和文化界人士學習和研究韜奮思想,繼承韜奮精神,召開研討會,并撰寫和出版了大批學習、研究韜奮生平和思想以及有關生活書店的文章和書籍。
|
|
|
|